【经典复盘2】拜仁2-1皇马:疾如风徐如林!
开场10秒钟,萨利哈米季奇就助攻马凯打破了僵局,拜仁在这之后气势如虹压得银河战舰无法动弹。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现体育主管,前传奇巨星哈桑-萨利哈米季奇的巅峰之战,见证罗伊-马凯创造纪录的精彩进球!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拥有绝对无法超越的地方,拥有绝对无法去替代的回忆,拥有绝对无法抹去的魅力。
我们将南部之星的历史指针拨回到十三年前,回到那个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安联球场。
这是拜仁迁入安联球场的第二个赛季,菲利克斯-马加特因为成绩不佳而直接被拜仁“收音机”扫地出门,火线救援的希斯菲尔德也仅仅是把拜仁带到了积分榜第四名,这个赛季捧起冠军的是斯图加特的小虎队,以戈麦斯、希尔德布兰为首的青年军夺走了沙拉盘。
失去了巴拉克后(我一点也不想提到这个名字),整支球队的进攻火力都已经大不如前,接近32岁的马凯球场上的表现已经逐渐不复当年之勇,他的步伐开始跟不上自己出色的嗅觉,他的身体逐渐发福,一次次地被年轻的后卫们放倒。但就是如此,老将马凯依旧贡献了16粒联赛进球,其余的拜仁前锋诸如波多尔斯基、皮萨罗、圣克鲁斯三个人的联赛进球加起来都没能超过老将马凯。
但是,这个赛季却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回忆,足以让拜仁球迷永远记得的那些瞬间。
2007年3月7号,欧冠八分之一决赛的次回合比赛,由拜仁慕尼黑对阵老对手皇家马德里。首回合拜仁在客场2-3输给了皇马,但是手握两个客场进球,已经足以让希斯菲尔德的球队笑着离开伯纳乌。
年轻的阿根廷前锋伊瓜因和范尼斯特鲁伊完成中圈开球后缓缓地跑向拜仁的半场,他们的节奏还没有提升到比赛的状态。
要知道,“天使之翼”这个外号就是卡洛斯为萨利哈米季奇取的雅号,而几乎可以竞争历史最佳左后卫的卡洛斯,却几乎每一次遇到萨利哈米季奇都会吃瘪。
突然,阿根廷中场加戈横传一脚,卡洛斯漫不经心的停球失误被现任的拜仁体育主管萨利哈米季奇断掉,萨利在边路突击之后就直接送出一脚地平球传中,突前的荷兰前锋罗伊-马凯抬脚就射,仅仅十秒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破门!为自己的32岁生日带来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礼物。而拜仁也凭借着这粒闪电进球和卢西奥的头球破门,淘汰了皇马挺进当赛季的欧冠八强。
荷兰人仅仅为拜仁效力了四个赛季,只有四个赛季的经历对于一名球员来说,被称为名宿或许还为时过早,但马凯却依靠自己的神奇表现,短短时间就成为了拜仁球迷们最喜爱的球员之一。
其实这样一支球队是非常年轻,且非常有冲击力的球队,在赛场上只有卡恩和马凯两名三十岁以上的老将,巅峰年纪的萨利哈米季奇、范比滕、范博梅尔、萨尼奥尔、卢西奥几乎都是当时最好的球员,年轻的拉姆、小猪、波多尔斯基都已经逐渐建立起了新一代拜仁的基业,但是成绩的起伏以及马加特狠抓体能导致了球员的严重反感,希斯菲尔德最终出山救火。
对阵老对手皇马,罗伊-马凯就只是平淡无奇的前插和抬脚完成射门。这个进球来得一点也不令人拍案叫绝,就和马凯本人一样,低调而务实。这也是马凯在拜仁留下的最著名的进球,也是他在欧冠赛场上的最后一粒进球。两天之后,马凯就度过了自己的32岁生日。
赛季结束后,成绩不佳的拜仁慕尼黑准备了大量的转会资金用于更新换代,克洛泽、托尼、小将瓦格纳几名锋线强手完全挤占了马凯的生存空间,于是乎,荷兰战神选择了离开。
其实回看当年的战术板,我们不难发现希斯菲尔德4-4-2的体系完全有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波多尔斯基一般都会处于马凯的身后位置,这其实也相当于穆勒在今天4-2-3-1当中处在的前腰或者是影锋的位置。但有很大区别的是,施魏因施泰格和萨利哈米季奇两个边路球员,他们不会像今天一样充当边锋的角色,当时的小猪速度并不快,惯用脚是右脚,其实更多是一个前腰的角色,而非传统的左前卫或者是左边锋,而拉姆也是一个右脚左后卫,基本上也是通过内收来对中场形成支持,毕竟范博梅尔的作用更多在于防守而不是组织,至于另一个中场哈格里夫斯(我也不想提这个名字)则是兼顾防守和组织梳理。
因此这就是希斯菲尔德比较聪明的地方,波多尔斯基在锋线上有速度,右路的萨利哈米季奇也是当时速度最快的球员之一,而左路的小猪和拉姆实际上就是一个前腰和内收左后卫的角色。
不过边前卫承担前腰的职责,双中前卫兼顾防守和梳理这个打法也不是希斯菲尔德原创,如果要追溯这种假4-4-2实则不要其中一个边锋的4-2-3-1战术板的历史,早在1974年的世界杯上荷兰就已经在使用了,只不过当时克鲁伊夫充当的并不是前腰而是影子前锋。
但是这个打法比较惯用并且将“收纳性”和“实操性”集大成者,还是要当属齐达内加盟球队之后的皇马。劳尔和罗纳尔多坐镇锋线,齐达内名义上是左前卫实际上是前腰,菲戈是右前卫,双中场则是马克莱莱、坎比亚索、索拉里、麦克马纳曼的多种组合,两个边后卫是卡洛斯和萨尔加多,中卫组合是埃尔格拉和耶罗。
卡洛斯基本上负责的是一整条边路,齐达内就可以随时保持前腰式的踢法。其实我更愿意把博斯克设置的这种打法称之为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老佛爷弄来了那么多的球星,替补席上还有个古蒂,后来还有贝克汉姆和欧文,你得想办法把他们都装进去,成绩好不好倒是其次,最关键是要把这些巨星放在场上,让他们都在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踢上比赛。
这一招在希斯菲尔德演化之后就成为了这个时期拜仁的样子,不过还有更重要的变化就是,施魏因施泰格是拜仁中场拦截和防守的第一道屏障。
能够看到,哈格里夫斯和萨利打了一个二过一配合没有成功,在古蒂接到后场传球,自己持球准备推入反击时,注意看小猪战术犯规的的地点,直接就看到了小猪在两回合当中的站位。
小猪在正中间的位置放倒了古蒂,其实还有一个瞬间要值得注意——范博梅尔下意识在拿回球权之后,立刻毫不拖沓就准备持球向前推进。
今天拜仁的边路防守做得只能说得上常规,而不是像当年一样有硬度。毕竟当年是边前卫而不是边锋,小猪和萨利自然也要承担起很多回撤或者是中场绞杀的职责。但是在今天,格纳布里和科曼完全能够通过一对一的骚扰来达到压制的目的。
事实上,弗里克在新年以来的比赛里都很注重这一点,但是今天的前场压制与当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收缩的幅度,今天的战术布置收缩性没有当年那么强,其实这是拜仁攻击力进步很大的一个表现,毕竟当时是拜仁攻击力最弱的时候,希帅也只能用马凯做桩打打反击而已,天才如波尔蒂都完全没法开胡,萨利又只是个边前卫也不是当时纯粹的前锋,一堆人进球加起来都不如一个32岁的马凯。
我都不知道怎么形容今天的中场持球的就地反击,反正格雷茨卡只要在场上,中场持球就地反击基本上就是零。穆勒也就算了,基米希强在调度而不是持球速度上,再说了基米希现在是“第三中卫”的踢法,他这个位置一旦持球的时候丢球就全完了,蒂亚戈大修几次之后带球的速度已经很难再提起来,本应该干这个活的格雷茨卡每次遇到持球反击基本上就是分边或者是横传。
所以,基本上拜仁就指着两翼来带球,科曼承担了太多的带球任务自然是没办法刷数据,科曼才是当年边前卫式的踢法,这种打法放在今天基本上就是第二核心的位置和战术地位,毕竟你得先把球带上去,然后再考虑是传球还是突破还是射门,科曼这个年纪直接被拉去打半核,数据不好看实在是太正常了,里贝里在这个年纪都还在土耳其厚积薄发,科曼现在表现有所起伏再正常不过了。
什么在拜仁踢的是娘炮足球,软蛋足球,这种言论居然很有市场,可想而知现在部分球迷无知到什么程度。
传球是软蛋的线%的控球率,和瓜三年基本上持平,那怎么没人说海爷的战术是娘炮足球呢?
传控足球降低攻击速度和冲击力?那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本质上与高压打法并无差别,只是瓜迪奥拉很刻意地在追求节奏变化,通过慢速突然变快的做法来达到集体压制的作用,这才是Tiki-Taka的精髓。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我的读者,凡是说Tiki-Taka的核心是传球的分析者,那要么是眼瞎,要么就是真的很肤浅。瓜迪奥拉师承克鲁伊夫和贝尔萨,荷兰人是米歇尔斯全攻全守足球战术的继承者,而阿根廷人是压迫打法和前场集体逼抢体系的先驱。这二位都是强调大范围攻守覆盖的大师,教出的徒弟就变成娘炮足球的代表,这不是非常非常SB的言论吗?
瓜迪奥拉带给拜仁的远远不只是高压控球,他改变了拜仁的战术历史,带来了非常巨大的革命。以往拜仁的压迫,都是依靠前场逼抢和两翼的突破来实现,希帅和海爷都是这样做的,可是瓜迪奥拉让所有拜仁球迷看到的是——压迫也能够通过传球来实现,减少很多在后场不必要的体能消耗,极大地增强了投入进攻时的爆发力,能进球的人变多了。
跑动,通过跑动来随时保持扯动状态,一刻不停歇调动对手的防线,而传球只是一种把足球控制在脚下,缓解体能消耗、随时对对手的防守保持压力的一种方式,而并非是为了控球而去控球,所追求的依然是高压的控球,从而一瞬间将对手已经扁平的防线撕碎的方式,本质上和每一种压迫式打法没有任何区别,否则瓜迪奥拉也不会强调“七秒论”,也就是丢球后的七秒钟必须要去逼抢,一旦逼抢不成就必须立刻就地组成防线,压迫也是瓜迪奥拉足球的重点,传球只不过是一种过渡和寻求压制的方式。